癌症

胃癌

現在位置:首頁 > 胃癌

胃癌的成因:

近年來發生胃癌的人數有逐漸增多的現像,基本上發生胃癌最大的因素不外呼環境因素,飲食因素,高鹽飲食,高鹽飲食對胃癌的發生有促進作用,實驗研究對高鹽可損傷胃粘膜,增加身體對致癌物的易感性。每日攝取高鹽食物者胃癌相對危險性增加。還有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及其他疾病轉移,如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瘜肉、胃部手術後,胃部感染等有關。
胃切除病患容易產生傾食症候群,容易在進食後10-15分鐘,會出現腹脹、噁心、痛性痙攣、腹瀉、暈眩、虛弱、脈搏加快、出冷汗等症狀,飲食上應求細嚼慢嚥、避免進食粗糙食物,如炸雞、油條、蔥油餅、荔枝、鳳梨或竹筍等。宜少量多餐,避免食用濃縮甜食如糖、可樂、小甜餅、蛋糕和冰淇淋等。進餐時避免喝湯或飲料,在餐後一小時或二餐中間飲用液體。進餐時宜採半坐臥姿勢,餐後平躺20-30分鐘,以減緩胃排空速度。選擇五榖根莖、肉、魚、蛋、豆、油脂、蔬菜、水果、奶類等,做為均衡飲食的準則。

胃癌的症狀及併發症:

發現不明原因的消瘦、貧血,胸悶上腹部疼痛,胃部常出現鈍痛不適,噁心嘔吐,胃脹、食慾減退打嗝有臭味,反覆下痢或便秘。胃癌早期幾乎無任何特別症狀,一般與胃病無法區別,偶而出現如腹痛、嘈悶、反酸、噯氣、及黑便等現像。中晚期胃癌會出現上腹部不適,疼痛,食慾減退,消瘦,噁心嘔吐,嘔血黑便,吞咽困難,大變不正常等。最終會引起諸多併發症狀,諸如:出血不止,穿孔、梗阻、胃腸瘻管、胃周圍粘連及膿腫形成。

中醫對胃癌改善原則:
胃癌的中醫改善原則是扶正祛邪,所謂扶正就是通過調解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經絡功能平衡穩定,以及增強患者本身抗癌能力的方法。所謂祛邪是指消除腫瘤病灶或消滅癌細胞和控制癌細胞的增殖等。中醫利用扶正祛邪方法相結合,是病情的需求及病者身體功能、營養狀態,利用中藥療效以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或攻補兼施以達到改善的目的,運用中醫治病原則配合與化療或放療互相結合是最理想的治癌方法。

胃癌常用中藥驗方:
以烏賊骨、金鈴子、元胡、內金、白花蛇舌草、白茅根、薏苡仁、水紅花子、草河車、半邊蓮、石見穿、虎杖、蜀羊泉、甘草。以上並適合胃癌中晚期,胃脹、食慾減退、上腹壓痛,吐酸、消瘦等用藥。

癌症手術病人如何配合中藥:
癌症的改善需借重現代醫學的儀器檢查,如發現癌症已確定,醫療院所第一考量是以手術切除為優先考量,手術方法有一定的時效率,但手術一般僅適用於早期和中期病患,而且無法避免手術後復發或轉移的後遺症,利用中藥的配合可以輔助手術療效的缺點及提高療效。

胃底癌,幽門部位時感梗阻,經常出血,觸診可按及腫塊:以忍冬藤、紫花地丁、党蔘、山慈姑、龍葵、地榆、側柏葉、內金、蒲公英等藥水煎服。

手術前的中藥療法:為接受手術切除做準備,以增強體力改善肝臟心臟功能,以黃耆、黨蔘、陳皮、白朮、茯苓、木香、砂仁、焦三仙。補氣養陰藥有沙蔘、太子蔘、麥冬、玉竹等。去邪解毒藥以半支蓮、白花蛇舌草、藤犁根、菝契、蒲公英、七葉一枝花等。

手術後的中藥調理:手術後以中藥調理,恢復體力,改善和減輕手術後的不良反應,如腹部氣脹,大便不暢,氣虛多汗等。以中藥調理除改善體質外增強免疫力,可減少復發機率及避免轉移。手術後體質虛弱,或因手術時失血較多,出現貧血,全身乏力,胃脘飽脹,食慾不佳,口乾咽燥等氣陰兩虛,脾胃不和現像。宜配以中藥益氣養陰健脾和胃之藥如:黃耆、沙蔘、太子蔘、天冬、麥冬、石斛、玉竹、白朮、茯苓、陳皮、半下、神麯、雞內金、山查、枳殼等藥。

胃癌中期患者不願化療以中藥調理:
宜益氣養血,健脾和胃,滋補肝腎等方法。氣血虛弱宜益氣養血:以黨蔘、太子蔘、紅蔘、黃耆、沙蔘、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生熟地赤白芍、阿膠、雞血藤、川七等藥。

脾胃虛弱及脾胃不和宜健脾和胃:以香砂六君子湯、逍遙傘、平胃散、保和丸等藥。
胃癌併發腰膝酸痛,或白血球、血小板過低等症,宜滋補肝腎:以枸杞子、女貞子、何首烏、菟絲子、破故紙等藥。

胃癌晚期的中藥驗方:
胃癌晚期是病情加重的跡象,容易出現梗塞、疼痛、胃出血、黃疸、腹水等現像,以黑丑、白丑、三稜、莪朮、茵陳、陳皮、枳殼、檳榔、青皮、米醋等藥。

中醫胃癌根據辯證論治常用中草藥驗方
補氣養血藥方:黨蔘、人蔘、黃耆、當歸、生熟地、白芍、阿膠、紫河車、雞血藤等。
養陰生津藥方;生地、元蔘、天冬、沙蔘、石斛、龜板、天花粉、黃精等藥。
調理脾胃藥方:黨蔘、白朮、茯苓、山藥、福肉等藥。
滋補肝腎藥方:枸杞子、女貞子、何首烏、菟絲子、淫羊藿、山茱萸等藥。
活血化瘀藥方:川七、桃仁、紅花、三稜、莪朮、虎杖等藥。
軟堅散結藥方:夏枯草、海藻、昆布、木鱉子等藥。
化痰利濕散結藥方:半下、生南星、白芥子、土貝母、菝契等藥。
解毒消腫瘤藥方: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半邊蓮、金銀花、山豆根、青黛、山慈菇、土茯苓、龍葵、喜樹果、墓頭回、腫節風、烏骨藤等藥

癌症化療病人如何配合中藥改善:
癌症化療反應主要是傷氣耗陰造成脾腎不足,氣虛血虧,中醫以健脾補腎、和脾健胃、益氣養血法、扶正祛邪等原則用藥如下:
健脾補腎藥如:黃耆、黨蔘、白朮、茯苓、黃精、沙參、雞血藤、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等。
和脾健胃法如:旋覆花、代赭石、黨參、白朮、茯苓、陳皮、半下、山藥、黃精、內金、砂仁等。
益氣養血法如:黃耆、太子參、白朮、茯苓、當歸、熟地、白芍、首烏、枸杞子、紅棗等。
扶正祛邪法如:黃耆、黨蔘、白朮、茯苓、陳皮、半支蓮、紫茉莉根、白芷、龍葵、香櫞等。

癌症放射病人如何配合中藥改善:
中藥與放射治療相結合,主要是減輕放療的不良反應,利用中藥的療效可以提早復原,減少復發與轉移的效果。癌症在放療中時常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瀉腹脹等症候,放射治療時因胰腺部位受到大量的放射線照射,容易引起胰澱粉酶升高及出現上腹部疼痛等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的症狀。常見全身乏力、精神不振、心慌氣短、咽乾舌燥、虛汗不止等現像。主要是經過放療後身體產身內熱毒盛,津液受損,脾胃失調及肝腎虧損所致,有時會併發發燒及白血球過低的現像。出現後遺症中醫主要改善原則為,清熱解毒,生津潤燥,涼補氣血,健脾和胃,滋補肝腎為主。

清熱解毒藥如:板藍根、銀花、連翹、山豆根、黃連、蒲公英等藥。
生津潤燥藥如:生地黃、元參、麥冬、石斛、天花粉、蘆竹根等藥。
涼補氣血藥如:黃耆、沙參、西洋參、生地、丹參等藥。
健脾和胃藥如:黨參、白朮、茯苓、陳皮、半下、砂仁等藥。
滋補肝腎藥如:枸杞子、女貞子、何首烏、山茱萸、菟絲子、補骨脂等藥。

胃癌中醫經驗:
男士46歲經常胃痛上腹部不適,疼痛,食慾減退,消瘦,噁心嘔吐,嘔血黑便,吞咽困難,大變不正常,經醫院檢查為早期胃癌,服用煮飯花頭、黨蔘、太子蔘、紅蔘、黃耆、沙蔘、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生熟地、赤白芍、阿膠、雞血藤、川七等藥60劑病情穩定。

 

胃癌醫案參考
胃癌手術化療併中藥改善
女性51歲,102年2月3日初診,患胃癌手術後一年多時間,曾接受化療6個療程,停止化療改求診中醫,現狀:精神不振,少氣懶言,肢體倦怠,胃納不佳,睡眠不安,舌赤少苔,脈細虛,中醫辨症為脾胃氣陰兩虛,餘毒未清,治以健脾益胃養陰,輔以理氣活血解毒。

處方用藥:生炒薏苡仁、豬苓、茯苓、焦山楂、炙甘草、水楊梅根、三葉青、橘紅、橘絡、麥冬、合歡皮、北五味子、炒雞內金、夜交藤、藤梨根、蒲公英、絞股藍、澤蘭、製元湖、等藥水煎服7劑。

複診時:食慾好轉,但乃見神疲乏力,口乾,舌赤苔薄,依上藥去絞股藍、澤蘭,加生黃耆、女貞子,繼續服藥隨症加減3個月,症狀穩定。


胃癌未手術化療併中藥改善
女性53歲,102年6月16日初診,3個月前胃部不適,胃納差,嘔吐反胃,醫藥無效,進行胃鏡檢查顯示,胃竇潰瘍惡化,胃癌,患者因怕手術,選擇吃中藥,現狀: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口乾胃納不馨,食後脘痛,大便乾燥,舌赤少苔,脈細數。中醫辨症:胃熱傷陰,治以清熱養陰,潤燥和胃。

處方用藥:豬苓、茯苓、生炒薏苡仁、藤梨根、炒雞內金、炒穀芽、炒麥芽、橘紅、橘絡、水楊梅根、焦山楂、蒲公英、絞股蘭、廣藿香、天花粉、生地黃等藥水煎服7劑。

複診時:食慾改善,自訴時感陰部發癢,上方藥去廣藿香、加白蘚皮、山葡萄根、苦蔘續服7劑,三診,諸症緩解,依上方藥繼續服用3個月,病情穩定。


胃癌未手術化療併中藥改善
女性60歲,102年8月21日初診,多年來大便稀溏,日行2至3次,凡吃生冷水果即腹瀉,兩個月前不明原因胃部不適,胃納差,進行胃鏡檢查發現噴門癌,患者不願手術,選擇中醫改善,現狀:形體消瘦,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胃納差,喜熱惡寒,食後脘痛,嘔吐清水,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沈遲弱,中醫辨症屬脾胃虛寒,治以溫中散寒,健脾溫胃。

處方用藥:黨蔘、焦白朮、乾薑、姜半夏、娑羅子、藤梨根、生黃耆、豬苓、茯苓、生炒薏苡仁、炒白扁豆、陳皮、炒山藥、炙甘草等藥水煎服7劑。

複診時:嘔吐症狀緩解,大便改善,去黃耆、加絞股蘭、吳茱萸等藥續服7劑。
三診時諸症緩解繼續服用3個月,病情穩定。

 

免責聲明:療程效果因人而異,不保證結果絕對相同